落后的中国文化产业,该走向何方?
文 | 刘梦龙
这两天日本人又定档了两个游戏的发售,又要祸害我钱包了。一个是仁王团队宣布要做《卧龙:苍天陨落》,也就是战国跳三国了,一个是老游戏《大蛇无双2》终极版在steam上架了,售价二百五差一块。怎么说呢,不管是新产品还是炒冷饭,日本文化产业还是有点叫人掏钱的本领。
日本在文化产业上是比较成熟的,长期扮演亚洲领头羊的角色。久而久之,日本已经在东方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侵蚀与垄断。兼跨东西的背景下,日韩对东方文化的改造、垄断,可不止是两头赚钱,而是已经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侵蚀与压迫。
在共享一个文化圈的情况下,这种同质化竞争和话语权争夺甚至比我们反对欧美的文化倾销,来的更刺刀见红。欧美是泰山压顶,我们过去几乎没办法应付,只能举手投降。日韩则是抢祖宗饭,哪怕他们做的花样翻新,都侵蚀到田间地头了,肯定要叫两声。
日韩的威猛进击反衬的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守土无能。伴随中国社会的狂飙猛进,中国国内市场快速发育,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单体市场。就像美国登顶世界,催生出好莱坞,我国的文化产业本应乘风而上,踩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一番辉煌。
但在现实中,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面临的不是发育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而是发育过程中被长期污染,体脑脱节,发育畸形的问题。我们不但不能指望它去战斗,还要去抵抗一个吃人的怪物。腐朽的旧文化圈子和贪婪的新资本还有无能保守的官僚三者相结合,一边不思进取,抗敌无力,乃至开门揖盗,一边坑自己人,妨碍进步,竭力维持落后。
最要命的是,它们一心想复刻西方那种资本把人变成鬼的晚期消费主义之癌,靠垄断渠道,打造信息茧房,愚化民众来躺着赚钱。
经过几十年的自我阉割和外部渗透,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被完全污染了。以娱乐界为代表,几乎兼具了苏东的官僚主义,欧美的意识混乱,日韩的人身依附,旧中国的封建糟粕,从前现代的腐朽落后,圈地自肥到后现代的娱乐至死,资本洗脑,真正的五毒俱全。我们的文艺圈除了世界第一流的骄奢淫逸,就只剩下抄都不会抄的极度无能,丑还到此显摆的惹人生厌,不知道哪里找爹的无所适从,还有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尸居禄位,堪称克苏鲁式时刻散发着污染的怪物。
可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产能质量双不足之外,外国的好东西没学多少,古今中外的坏毛病倒是一个不拉。看不出一点新中国的法统,也没有新生大国的朝气,完全是一副国军真传的腐朽做派。
然而,又正因为我们的文化事业已经腐烂到极致,烂到不说精品,连及格线程度的产品都供应不足,就不免要给新生力量让出一点进步的空间。就像我要给stem上供,中国的购买力和国内市场已经发展起来了。需求摆在那里,而东西方分裂迫在眉睫,同西方深度绑定的日韩也很难置身其外。这种特殊环境下,那怕是屎里淘金,我国迟早也要发展出一些东西来填上这个窟窿的。
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并在西方文化垄断下,一度撑起亚洲一片天,罪恶虽多,经验也多,还是值得我们批判学习的。
日本的亚洲领先优势怎么来的,或者说能不能简单复刻日韩的发展路线?恐怕是不能的。
日本文化产业崛起是和由于冷战,中国长期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缺位有关系的,它本质上还是西方文化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在冷战时代,日韩的繁荣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业转移,作为前线国家,还扮演了西方在东方的橱窗。其中一个后果,是使日本垄断了东方文化的表达,这也是它得以顺利起家的一个依仗。
中国终究不是西方体系的一部分,自然无法复制这条路径,终究要靠自力更生。而直到今天,虽然日本最终没能取代中国的东亚霸主地位,还是获得了世界的广泛承认,垄断了东方文化相当一部分话语权,使日本文化的涵盖面实际上远大于它自有的成分。
即使中国重新恢复和世界接触之后,日本还在利用先发优势试图渗透中国文化。日本主导亚洲的野心不断绝,中日的这种文化争夺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比如,一直被人称道的古装大片敦煌,好则好,最终要删节一部分,就是当时日本人依仗经济实力,自信爆棚,借古讽今,大谈要取代文化正统的段落。
近些年来,中日国力已经不是一个等级,日本也剩不了多少大陆野心了。中日之间,如今更多是对东方文化遗产的产业竞争,也就是吃饭的问题。这方面,日本是有领先优势的。比如暗荣靠在中国吃三国游戏版权可赚了不少,并给中国人对三国的认知增加了不少日本人的新理解。实际上,不知不觉间,日本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日本战国提到了和中国三国对等,甚至更广为人知的位置。要不是老电视剧三国演义给力,搞不好连中国人自己的三国记忆就给日本完全改造了。
类似于对三国的认知,几十年来,日本在文化领域当积累了大量优势,影响了许多人的固有印象。偏偏我国落后无能又急功近利的文艺界和日本的文化渗透相结合,大量照搬现成的日本服化道具来充当古装道具。这不仅是偷懒加无知,甚至还想借助日本的影响力吃现成饭,共同形成了所谓以倭代汉的问题。
当然,竞争之外,日本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第三世界的国家文化产业,在西方的长期倾销下,普遍没有成熟的商业能力,只能搞搞所谓艺术。但日本不仅守住了相当部分的本土阵地,还能保持文化输出,不仅少送钱,算起来还能赚一点。
对西方的文化输出,包括我国在内,其实大部分第三世界都有一些。一种是满足西方优越感的自黑,表面上是抨击本国的落后腐朽专制,实际上是在配合西方对本国的渗透掌控,要么是带着任务来的,要么是奔着各路大奖去的。还有一种是基于本土风情的文化产品,比如我们熟悉的武侠、仙人、竹林隐士,各种东方元素的运用。
然而,东方元素本身就是西方定义出来的,像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就很满足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你给他们看高楼大厦,大国重器,他们还未必买账呢。这没什么不好,也是实打实的创业创汇。但在西方主导的全球文化市场下,这类文化产品,终究无法形成产业竞争力,大部分也不免成为围绕西方指挥棒的东方主义叙事的一部分。
日本人强在哪里,作为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它搞定了东方文化的现代化叙事,并能大量生产合格的商业产品,其品质不亚于西方主流产品。日本大片肯定不如好莱坞大片,这种顶层设计,它没这个条件。但如果搞B级片,你看它又和美国差不多了。这样,在基础上就和西方的文化产品对等了,要在这种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基础上,才能谈文化特色。不然,哪怕是再精致的文化产品,小作坊也是要给大工厂碾压的。
比如我们过去,在新中国前三十年遗留的旧文化创作体制没有被自己人折腾掉之前,也能生产一些精品,连西方也要承认其水平。但这少量精品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也难以对抗西方的廉价倾销与大规模渗透打压。当然,小作坊也不是不能生存,最多边缘化。我国最后连小作坊都没有,只剩个体户,反而是内外夹攻的产物。
由于日本在对外文化输出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日本风格,以至于常给人一种以特色致胜的感觉。这就照成了一些人习惯于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条路径,又不知不觉回到以西方为中心的东方主义题材上。很多中国导演喜欢堆砌东方元素,结果不中不西,就是本末倒置了。
正确的说,应该叫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首先的任务是要适应现代化,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内核,有精妙的结构和吸引人的故事,才能调用本国文化元素进行再加工。不能只看到日本输出忍者和武士,它一样会创造高达和蓝胖子。鸟山明的孙悟空,东方则东方,但你看他的整个世界架构,是不是充满了另类的现代感,类似于星战那种中世纪高科技。没有这个底子,无论涂抹多少东方元素都是不够的,只会两头都看不懂。
实际上,我们要看到,日本文化产业能搞得起来,外部输出是内部发展相对完善的外在表现。更直接说,就是日本是可以满足本国文化需要,大量生产适应本土环境的文化产品,并在这种供应中逐步改造本国文化市场,使外国产品难以竞争。
直到现在,欧美的流行文化还在一流的位置,日韩则在二线左右。但哪怕是二线,能自产自销也是本领。像我们长期处于流行文化的下游,被动接收多,主动创造少。周杰伦出新专辑还能表现那么突出,本身就是我们在流行文化创作上长期疲软的表现。
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国家都搞过进口替代政策,几乎都失败了。根源就在于不能在起码的性价比上满足本国的基本需求。日本实际上也广泛吸收了欧美几十年来文艺发展的成果,在这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它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一个典型的第二世界国家的表现,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但基于各种因素限制,只能发展相对优势。
所以不要看今天日本人主要搞特色产业,那也是人家深入了解,切身体验并制造过西方的各类产品之后才成熟起来的。日本人又不是不会拍西部片,只是没法和美国竞争而已,人家始终和西方潮流前沿保持联系。第二世界的二等强国是吃过猪肉,也知道猪怎么跑的,而第三世界的普遍特点是猪肉没吃多少,也不知道猪是怎么跑的。
不要指望把工业制造的文化产品搞成艺术品,本质应该是工艺品才对。第三世界的观众看多了大制作,阈值不低,这是后发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困难。本土创作者则往往眼高手低,不肯从基础产品做起,只想路径依赖,生搬硬套,老想搞大新闻,难免要出大问题。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西方的文艺创作能力在衰退,并日趋保守,但还远没有衰退到不堪一击的程度。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西方难以再把持东方的意识形态优势了,甚至主动断掉了和东方的文化交流,自己消灭自己的倾销市场。
这种掉下来的市场,还是世界第二大,未来很可能是第一大的单体市场,我们的文化产业没有足够的产能和生产力去满足空缺。结果就是外国产品之外,大量的劣质产品充填市场,满足于恰烂钱,并打算继续这么摆烂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反观日韩,才更要明白,文化产品首先要满足日常,满足社会的现代化需求,然后才是其他。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普遍被西方所圈养的第三世界文化圈子所缺乏的。
我们回头看再自己。我们争取文化主权的第一步,甚至不是对外,而是对内。如果不能打断当代这种恰烂钱,并试图复刻消费主义之癌的进程,我们的情形很可能是港台化。我们这股快速消费品恰烂钱的源头之一,甚至不是直接继承欧美,而是来自港台的三手烟。
港台文化产业就是典型的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大陆借来的一点文化积累消耗掉以后,只剩下消费主义了。之后这批人转战内地,再和我们内地文化圈子杂交,连港台本来有的一点艺术探索都消失了,双龙是没有,只剩下恰烂钱了。要是彻底被恶臭的信息茧房和消费主义烂泥塘包围,我们也别谈创新发展了,连韩国那种畸形繁荣只怕都很困难。
在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中,现代性和民族性并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满足了现代化这个问题之后,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发掘出有用的本土元素,而不能解决现代化这个问题,想靠本土元素出奇制胜是不顶用的。这就是独立工作室的出彩作品和3A大作的区别,我们在满足文化产品的国内需求之外,将来要去争夺的,本质上说也是对现代化的定义权问题。
这是基于我国快速工业化的现实。能伴随中国工业产品输出的文化成果,势必要带一点世界第一工业国的进步色彩。比起民族特点,其实这一点才是当代我们最迫切需要大家认同的标签,也就是我们的强大。说的不客气,无论是给国内看武侠神仙,还是给外国人看武侠神仙,效果终究有限。
西方当初能这么搞,是已经占据渠道优势,内部市场大于外部,自信独此一家,可以搂草打兔子。我们的发展远没有到这步,还是要给国内外都多看看中国造的星舰死星,末日方舟,让大家觉得就该由中国人创造这些东西,挽救世界才切合未来中国的发展需求。
当然,这里面有个前所未有的情况,那就是,中国在技术制造领域的能力要比讲故事的能力强很多。文化产业脱节于制造业,也就是脑体不匹配。以至于,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技术的先进与成本的低廉来共同弥补讲述能力的不足,使之供应出勉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架构是和过去西方主流叙事不太一样的东西。一样的声光刺激,但不一样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集体主义的基调,大一统传统下,东方主体对世界和现代化的不同理解,都和西方过去提倡的道路是不太一样的。当然,这些终究要建立在会讲故事这个基本功上,更需要建立在中国的强大与进步被广泛认同的基础上。
这点是我们和日韩不同的分歧点。日韩的文化产业发展是有一个天花板的,就是第二世界国家的上限。它没办法挑战顶层设计问题。日韩说到底是一个可以为了配合美国进行经济自杀的国家。日本的经济泡沫是怎么破灭的,就是有意识的经济自杀和资产外逃。
这种情况下,日韩文化产业终究也是要服从西方指挥棒的。日韩的文化渗透,既有自己主动的成分,也有配合西方的成分。甚至西方的一些任务,日韩是要出人出钱,损害自己的利益来完成的。日韩当然比西方更熟悉亚洲,更有竞争力,但这层束缚不去掉,他们也很难受,乃至要因为西方的瞎指挥而走向失败。
中国的文化产业最终要挑战的就是西方始终把持的顶层设计这个部分。实际上中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始终是压着日韩的。中国能向日韩学习的,是不集中力量的前提下进行一般性生产,这是我们缺课的部分。
其实,要说我们在文化产业上,最值得学习的反而是自己发展大规模工业的经验,本质上说,这就是一回事。中国的很多问题,说到底只有靠内部解决。就像束缚我们文化产业发展,你很难说是外国倾销导致的问题大,还是官僚主义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的问题大。我们整个社会在文化产业,特别是娱乐消费品的使用上,确实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对外国产品的倾销无所作为,对本国产品的发展胡乱干涉,恰恰是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产品市场的常态。不止是生产能力不足,连官僚的管理能力也不足,于是干脆一刀切,对外躺倒,对内严控。
这样的情形,随着产业发展自然要逐步消灭。毕竟哪怕在保守的官僚,在市场经济的真金白银面前,最终也是要让步的。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无论大兵团运用学欧美,小分队战术上学日本,各种拿来主义没什么不好。但终究,我们要走出自己的道路。甚至说,欧美日韩终究是不足惧的,他们迟早自己搞垮自己。而像我们如今身边这些滥竽充数的玩意,一旦失去外部竞争,日后会不会变成一批难以控制的怪兽,反而要多警惕一些。
近期文章导读: